欢迎访问临沂人大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人大资讯>>外地人大>>正文

“专题询问”落地有声

2012年07月04日

   2010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了6次专题询问,今年还将就国企改革、农田水利建设、饮用水安全等问题开展询问——

  

  

“专题询问”落地有声

宋 伟  彭 波  张 洋  贺 勇

 

    吴邦国委员长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说,专题询问逐步机制化规范化。

    2010年开始,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多次专题询问。专题询问,问题针对性强、互动效果好、监督有实效,已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一种经常性的监督方式。近年来,多个省级、市、县级人大常委会也频频开展专题询问。如何让专题询问更好地发挥刚性监督作用?代表们给予了极大关注。

与时俱进,主题更有针对性

    去年628日,人民大会堂吉林厅,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一次会议审议2010年中央财政决算并进行专题询问的分组会议正在召开。常委会委员连连发问,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的廖晓军等部门负责人认真作答。

   “问钱”、“问医”、 “问房子”……2010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精心组织了6次专题询问,今年还将就国企改革、农田水利建设、饮用水安全等问题开展专题询问。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马之庚说:“其实,人大的询问制度一直存在。在我国宪法、地方组织法和其他法律中都有若干规定。专题询问是询问的引申和延续,是人大监督方式的与时俱进。”

    代表们认为,专题询问的实质,是通过人大与政府的沟通,一起推进政府工作、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作用不容小视:

    主题更有针对性。基本都围绕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领域、民生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问题进行,问答的聚焦度、互动的深度比以往更进一步,询问更具针对性。程序更规范。有一套严格的分组会议、联组会议和大联组会议等专题询问程序,使询问组织及过程更加规范、更具操作性。

   效果更权威。政府部门面对的是常委会组成人员的集体发问,答复情况将作为审议意见和建议转送政府研究处理,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要报告全体常委会组成人员,有力推动相关工作。


有刚有柔,避免走过场、摆样子

    去年12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该年度第三场专题询问在追问校车校园安全中展开。两名常委会委员就农村学校较少、导致学生上学路途遥远等问题,提出如何进一步做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当场表态,会慎重对待学校撤并,不具备条件的不予撤并。

    该表态直接体现了专题询问的监督实效。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荣天厚代表介绍,去年7月,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以全国人大常委会为示范,举行首次专题询问会,要求政府多个部门对医疗保险改革情况作出回应,推动了地方人大监督工作。也有代表提出,一些地方人大开展专题询问时,不敢真问和追问;或者走过场,摆样子,缺乏实效。社会上还出现了一种说法:专题询问也不过是一种“柔性”监督手段,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不宜夸大其价值和功效。

    四川省通江县副县长郭红梅代表认为,专题询问有“查问”的温和,“追问”的认真,更要有“责问”的刚性。

    马之庚强调,应该有效发挥专题询问让被询问机关必须依法答复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增强专题询问的刚性。

    荣天厚说,当专题询问得不到满意答复时,人大代表或常委会组成人员可就有关问题再行追问,对追问答复仍不满意的,可以依法启动特定问题调查权、罢免权等更具刚性的监督手段。


始于“问”,但决不止于“答”

   “搞好专题询问,关键在于代表是否善于利用这种履职方式。”郭红梅说,专题询问始于“问”,但决不应止于“答”,要加强监督结果的运用,并跟踪监督。

    河北唐山第一中学王学红代表建议,为了保证专题询问的质量,代表要深入了解民情民意,针对关系民生的热点问题开展调研,做到心里有数,并且要加强学习,在自己关注的问题上成为专家。

    2011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中央决算专题询问后,国务院逐项落实,包括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推进预算公开工作、修改资源税暂行条例等。

   很多代表提出,做好审议意见的落实,方能最大限度展现专题询问的魅力。

   “要从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一府两院’存在突出问题的工作,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中科学选准监督专题。”马之庚建议,要把那些带有苗头性、倾向性、急需解决而又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作为询问的主题,适时地开展跟踪监督,必要时启动质询、罢免等更为刚性的监督手段,确保专题询问更富实效。

                                 (摘自《人民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