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人大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会议公报>>常委会公报>>正文

关于全市县域财源建设情况的报告

2012年07月11日

关于全市县域财源建设情况的报告

 

——2012年4月27在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

临沂市财政局局长 李民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我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市县域财源建设情况,请予审议。

一、2011年县域财源建设情况

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围绕市委、市政府全力突破县域经济的战略部署,按照增速高于全省、质量好于往年、优势产业继续领先的要求,鼓劲加压、奋力攻坚,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呈现出四个特点。

——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70.5亿元,增长12%,其中九县增长12.6%、三个行政区增长18.9%、三个开发区增长13.7%。百强企业纳税总额为100.9亿元,比2010年增加15.9亿元;百强企业门槛过3000万元,比2010年提高843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分别居全省第1位、第2位、第4位和第3位。

——财源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占比为10.1:49.9:40,呈现出一产基础地位牢固、二产主导作用突出、三产加速领跑发展的格局全市农业、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8%11.8%15%。九县完成工业增加值、利税平均增幅分别高于全市0.14.5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均在80%以上,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实现进出口总额40.3亿美元,占全市的59%

——财政收入再攀新高。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1.3亿元,增长22.3%。其中,县域完成116.1亿元,占全市的82.2%15个县区中,有9个县区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收入总量过5亿元的县区达到12个,过10亿元的达到3个,兰山区率先突破30亿元,罗庄区突破12亿元,沂水县突破10亿元,沂水县所有乡镇全部过千万元。苍山、沂南、莒南、费县在全省排名分别上升7个、6个、2个、2个位次。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过5亿元的乡镇1个、1—5亿元的乡镇15个。

——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8.6亿元,增长23.9%,增幅居全省第4位。全市220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中,县区占206个,完成投资274.6亿元,增长86.2%。累计引进3000万元以上招商项目512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250.5亿元,增长29.2%。目前,以经济开发区、临沭县为主的工程机械制造业基地,以临港区、莒南县为主的精品钢铁产业基地,以沂南县、高新区为主的电动业产业基地等,已经具备相当规模。

今年一季度,县域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4.8亿元,增长27.9%,超额完成了26%的预期目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8个百分点,其中有6个县区增幅超过30%。县域地方级税收收入累计完成29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83.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3.3个百分点,其中有5个县区税收占比超过85%

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税收分享体制,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始终坚持财力下移,对区级实行收入属地管理,市级不参与县级各项税费的分享,是全省唯一不分享县级财力的市。结合上级支持,不断加大对县区的补助力度,2011年共落实县区转移支付和各类专项资金115.4亿元,为县区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强化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2011年起5年内,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亿元,其中1亿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主要用于县区工业大项目建设及增收、进位奖励;1亿元用于四新一高项目、重点项目贴息和产业集群技术平台建设扶持。从2011年起3年内,市级每年每个重点镇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要求县区按11比例配套,对重点镇建设予以扶持。创新培植财源的激励机制,对引进的外地大企业总部,给予税收优惠;对引进的大项目、好项目,给予引资人重奖;对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创办高科技企业的高层次人才,受益财政给予创业启动资金。另外,实施“双50”扶持计划,设立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出台重点项目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切实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用财政资金作引子,广泛吸引银行、企业、民间资金投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2011年,设立市级创投引导基金2亿元,与3家公司签订了10亿元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市经济开发投资公司深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为11户企业贷款1.2亿元;落实市政府与国家民生银行的战略合作协议,市财政设立还贷基金2亿元,拉动民生银行贷款投放110亿元;市级过桥还贷周转资金规模达到3亿元,为110家中小企业提供过桥还贷资金13.5亿元;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从2.5亿元增加到5.2亿元,是全省唯一一家不收取保证金的担保机构,且担保费低于国家规定标准30%,去年新增担保业务304笔、新增担保额35.6亿元;在全省率先开展政府采购信用融资业务,帮助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5200万元、授信额度2.4亿元。

四是建立激励引导机制,挖掘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2010年起3 年内,对县区组织收入实行重奖:一是实行双奖励对总量大、增收拉动作用强的县区,以及总量小、发展速度快、增长潜力大的县区,分别给予重奖。二是奖区级超收。在现行财政体制基础上,市对各区分享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比上年增长超过20%以上的部分,市财政全额返还各区,重点用于支持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是奖位次前移。对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收入排名中位次提升、且税收比重提高的,每提升一个位次,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最高可奖励200万元。

五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用好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推力。2011年,共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和各类资金159.7亿元,超过地方财政收入18.4亿元,同比增长48.1%。其中,争取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转移支付15.3亿元,居全省首位;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亿元,占全省的1/83个县区纳入全省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争取资金2.1亿元,占全省的1/107个县区入选全省小农水重点县和现代农业项目县,占全省的1/6,三年将获上级补助2.8亿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自201171日起全部纳入国家级试点,中央和省对我市补助80%,补助总额全省最高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整体实力薄弱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2011年,生产总值排名进入全省前50位的,我市仅有兰山区、沂水县;财政收入排名进入全省前50位的,只有兰山区,50100名的,只有罗庄区、沂水县,其他县区均排在100名之后。同时,县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主要经济指标绝对量及增速相差幅度较大,全市15个县区中,地方财政收入增幅最高的为84.4%,最低的仅为6.1%,县区之间差距有逐步拉大的趋势。

二是财源结构还不尽合理。我市是农业大市,但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已基本不再直接提供税收;二产优势不够突出,附加值低、税负低的传统行业、涉农行业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税收贡献率高的项目较少;三产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长期占居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占比较少,税收贡献率不高。2011年,全市宏观税负仅为8.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7个百分点。

三是县域主导产业还不够突出。县区优势主导产业多是原材料初级加工企业,产业链短,易受上、下游行业双重挤压,利润空间有限。同时,部分县区的主导产业规模偏小、布局零散,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县域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削弱了土地、资金、能源资源等要素的保障能力,制约了持续发展的空间。

四是县域财政保障能力仍然薄弱。今年保增长、保民生、保运转的任务十分繁重,新的增支政策不断增加,部分现有民生政策进一步扩面提标,各级财政都面临较大增支压力。另外,地方政府融资进入还本付息高峰期,物价持续上涨导致公共服务成本上升等,使县区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加快培植壮大财源的任务越来越紧迫。

、下步工作措施

今年是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起步提升的关键一年。我们将把握机遇、用好政策,挖掘潜力、放大优势,努力实现县域财源建设的大步起跳,为全面完成三年倍增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培植壮大县域财源,关键是加快大项目建设。一是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市里预算安排招商引资专项经费500万元,并全面落实税收优惠、引资人奖励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形成洼地效应,让更多的项目落户临沂。以县为单位,实行跨乡镇招商引资项目税收分享办法,项目落地达产后实现的税收,由引进乡镇和落地乡镇共同分享,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用足用活法人税收政策,通过奖励扶持等措施,吸引外地大企业集团来设立总部,将分支机构改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尽可能将更多的税源留在我市。二是突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市级预算安排矿产资源开发专项资金3000万元,支持县区加大勘探力度,主动对接核心技术、市场需求和产业链条,新上一批矿产资源精深加工项目,力争将铁矿、石英砂、精品钢及稀土、镁、石膏、陶瓷产业打造成千亿级产业,培植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对于大项目、好项目,在工作力量上予以倾斜,全面搞好服务;在资金需求上,通过信用担保、过桥还贷等方式予以重点支持,并落实相关贴息政策,争取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

(二)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切实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今年,市级安排4.3亿元用于支持经济发展,比上年增加1亿元,其中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2亿元,积极支持县区提高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一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围绕支持三农发展,市级安排重点项目资金6.4亿元,比去年增加1.8亿元。下一步,将统筹整合相关资金,集中加大投入,做大做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发挥好财政贴息资金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稳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财税增长。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发展。市级预算安排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资金3500万元、科技和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1905万元、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支持县区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改变科技含量低、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项目少的现状。安排主导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支持县区用好资源禀赋,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继续深入实施“双50”计划,鼓励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快速膨胀规模,向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迈进。三是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为巩固扩大服务业优势,今年市里安排支持服务业发展资金2320万元,并继续实行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奖励、对企业二三产业分离补助等优惠政策,强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带动财政收入结构和质量的提升。

(三)促进重点区域建设,努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支持重点区域加快发展,形成多点支撑、多方发力的格局,是培植壮大财源的重要手段。一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我市拥有2个国家级、12个省级开发区,这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板块。下一步,将加大政策资金的倾斜力度,提高园区承接产业转移、集聚资源的能力,推动14个开发区分别向产值500亿元、1000亿元迈进。进一步完善区域聚集发展的财税收入分享政策,引导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向特定优势区域聚集,着力打造财源建设的隆起带。二是发展临港经济。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机遇,加快实施东接南融战略,建好对接蓝色经济区的载体和平台。通过完善扶持政策,引导县区把临港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港口物流、精品特钢、新型建材、绿色化工等产业,着力打造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三是培植壮大镇域经济。市里安排专项资金6000万元,要求县区按11比例配套,以12个优先发展重点镇为龙头,下大力气做大做强镇域经济,争取今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乡镇(街道)达到24个,形成一批产业基础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特色鲜明的经济强镇,为壮大县域财源增添新引擎

(四)多渠道融通资金,着力强化县域经济支撑体系。在加大财政直接投入的同时,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吸附带动作用,广泛吸引资金,共同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一是积极引导金融投资。继续做大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规模,年内增加资本金20%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对新兴产业放宽条件予以支持,力争2012年新增担保额30亿元以上。发挥好过桥还贷资金的作用,为企业按时还贷续贷提供垫资服务,争取年内提供还贷周转资金15亿元以上。不断拓展区域集优债务融资,对发债企业给予补贴,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扎实推进政府采购信用融资,拓宽融资业务范围,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广泛吸纳社会投资。2012年市级创投引导基金增加到4亿元,基金规模列全省地级市第一位,同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力争创投资金规模达到15亿元,重点对成长性中小企业进行培育扶持,帮助中小企业加速向骨干企业发展。认真落实企业上市奖励政策,积极助推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努力培植更多成长性强、核心竞争力强、规模效益突出的企业航母三是打造县级融资平台。加大对县区的调度督导,引导县区积极引进或设立股份制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创投公司、融资平台及“过桥还贷”基金,建立起完善的支持体系,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五)坚持借力促进发展,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支持。抓住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的机遇,加强对上汇报沟通,及时把握政策信息,深入搞好对接,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支持。今年,中央将进一步加大预算内基建投资,增发地方政府债券500亿元;省财政安排支持财政困难县重大产业项目发展专项资金10亿元、文化产业投资基金10亿元、小城镇发展资金10亿元、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8亿元,等等。对此,将密切关注投向,提前做好准备,争取工作主动。同时,积极做好税制改革应对工作,及时跟踪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情况,做大做强相应的营业税基数,力争在改革中抢占先机;密切关注房地产税、资源类税、环境保护税改革进程,搞好先期调研和各项准备;认真梳理各项税收政策,抓好税收政策与相关行业、产业、项目、区域的对接,更好地培植壮大地方税源。

(六)深入挖掘征管潜力,充分反映县域经济发展成效。在支持发展、培植财源的基础上,加大组织收入力度,切实把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到财政增收上来,为顺利完成三年倍增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各县区收入完成情况实行每月一通报、每季度一分析,加大督导力度,严格考核奖惩。大力推进社会综合治税,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从源头上控管税源。强化税收日常管理,密切掌握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生产经营动态。深入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确保各项税收应收尽收。全面加强土地、矿产等资源资产性收入的征管力度,切实把资源转化为财源,促进财政增收。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