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人大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会议公报>>常委会公报>>正文

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全市县域财源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2年12月21日

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关于全市县域财源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2827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2年工作要点实施计划,7月下旬,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就全市县域财源建设情况组织召开了市直有关部门座谈会,并深入县区、企业实地调研,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县域财源建设基本情况

(一)县域财源建设成效显著。今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全市上下按照“四三二一”总体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三年倍增,五年跨越”目标,全力突破县域经济,着力加强财源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县域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今年1-7月份,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7县域累计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3.8亿元,增长25.5%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二是收入结构不断优化。1-7月份,县区地方级税收收入累计实现77.2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82.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1百分点,有11个县区地方级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超过80%三是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截至7月底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026.4亿元,较年初增加229.8亿元。全市在建亿元项目742个,同比增加211个,完成投资569.9亿元,增长49.5%。全市累计引进在建市外3000万元以上招商项目358个,到位市外资金188.8亿元,同比增长24.1%资金支持力度的加大,项目引进建设进度的加快,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二)县域财源建设措施得力。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政策明确、强力推动,各县区和市直部门思想认识到位、落实有力的结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重视程度高,发展氛围浓厚。市委、市政府对如何突破县域经济,从去年就开始谋划、决策,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提出“三年倍增计划”。今年年初起又先后召开了县域经济发展表彰大会、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县域经济发展暨小城镇建设现场观摩活动总结大会等高规格、大规模的会议,进一步进行动员部署。张少军书记、张务锋市长分别带队到省内部分市县和苏北地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学习经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就我市县域经济发展、镇域支撑县域和沂水“富民壮镇强县”经验分别作出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坚定了全市上下突破县域经济的信心。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干劲足、作风实,干事创业氛围浓。

二是政策措施实,“组合拳”效果明显。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打出一系列县域经济“组合拳”,相继制定出台了加快培育千亿级主导产业的意见、加快培育县域主导产业的意见、重点项目建设意见和管理考核办法、县域经济发展考核激励办法等,明确思路,鼓劲加压;深入开展了服务企业“四比四看”活动,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质量;着力推动优先发展重点镇、分类推进小城镇建设,商城国际化,高起点对接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转移等战略决策的贯彻实施,均取得实质性进展。下一步,随着“飞地经济”政策、矿业经济发展意见和规划等政策措施的出台,县域经济“组合拳”效应将进一步放大。

三是狠抓项目建设,增强集聚效应。各县区普遍对重点项目实行了领导责任分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促进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积聚提升。今年1-7月份,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92个,同比增加108个,完成投资260.8亿元,增长93%兰山的商贸物流、罗庄的冶金建材、河东的五金机械、高新区的光电信息、经济开发区的工程机械、临港开发区的冶金化工、郯城的家电、苍山的矿产开发、沂水的食品加工和矿业、沂南的电动车、平邑的医药和新材料、费县的木业和医药、蒙阴的机械制造、莒南的冶金、临沭的机械化工等,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大项目策划和招商引资力度,招引了大批重点项目,提高了配套能力,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财源增长的可持续性。

四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运行质量。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我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税收贡献进一步提升。河东、平邑、费县、临港区等县区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变“无税”为“有税”,其中费县上半年第一产业实现税收1350万元。罗庄区全面支持企业技改创新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上半年完工过亿元技改项目22个。沂水县力促食品、机械、化工、矿产加工四大板块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上半年第二产业实现税收8.6亿元,体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5亿元,占全县地方税收收入的62%。兰山区积极发展养老服务、卫生保健、体育健身和家政、咨询、中介等服务业,全力打造新兴财源。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提升税收贡献的同时,打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五是抢抓中部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各有关部门抢抓中部政策机遇,精心研究梳理政策范围,积极策划储备项目,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在革命老区转移支付、扶贫开发、学前教育、校舍改建等资金的争取上已见成效。1-7月份,全市共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和其它各类资金118.6亿元,同口径增长27.3%,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持。

六是强化征管措施,挖掘增收潜力。一方面,各级税收征管部门通过综合治税、税收专项整治、完善考核奖惩等措施,狠抓了重点税种、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纳税管理,堵塞收入漏洞,努力把经济发展成果体现到税收上来。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加大了非税收入征收力度,进一步挖掘增收潜力。

七是加大信贷投放,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政银企合作推进会等形式,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上半年,全市9县贷款较年初新增了111.5亿元,同比多增49.8亿元,县域新增存贷比达到65.9%,同比提高22.7个百分点。同时,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开展“三押一推”业务,规范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稳步推进企业上市等多种途径,努力破解融资难问题,丰富了融资手段

(三)财源结构分析。

一是从产业和行业看。上半年,全市地方级税收完成75.04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完成42.8亿元,占56.6%;第二产业完成32.7亿元,占43.3%。从行业看,财政贡献比较大的行业仍以传统行业为主,税收贡献居前5位的行业是制造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分别实现地方级税收20亿元、15.3亿元、8.5亿元、7.1亿元、5.8亿元,占地方级税收的比重分别为26.5%20.3%11.2%9.3%7.6%。以上五个行业共计完成地方级税收56.6亿元,占地方级税收的比重为74.9%。税收增量居前5位的行业是制造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业、金融业,分别增收4亿元、3.3亿元、2.7亿元、2.4亿元、2.3亿元,增幅分别为24.6%27.4%60.7%194.1%38.4%。以上五个行业共计增收14.7亿元,占地方级税收增收额的83.4%

二是分税种看。17月份,主体税种累计完成45.9亿元,增长18.5%,增幅居全省第1位,高于全省平均增幅9.9个百分点。其中,增值税完成11.4亿元,增长8.1%。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专用设备行业增值税收入增幅较高,分别增长49.3%48.5%32.1%21%;商业增值税降幅较大,下降15.7%,主要是废旧物资收购企业减收所致营业税完成24亿元,增长23.1%。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税收收入增长较快,分别增长41.5%39.5%24%。这体现了我市各级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发展现代物流业,不断扩大银行存贷款规模,强化行业税源监管的成果。房地产行业税收延续下滑趋势,房地产业营业税收入增长10.6%企业所得税完成9.3亿元,增长27.7%上半年工业生产、经济效益总体保持稳定增长,在此基础上,企业所得税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同时,部分县区大力开展税收清缴,也有力促进了企业所得税的增收。个人所得税完成1.2亿元,下降16.3%。下降原因主要是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税率、级距,造成不可比减收。

除四大主体税种外,增长较快的其他税种为:资源税3.9亿元,增长96.4%;车船税1.6亿元,增长41.3%;房产税2.3亿元,增长35%;土地增值税3.9亿元,增长30.2%。各级税收征管部门强化措施,加强了相关领域税收管理,促进了增收。

三是分级次看。1-7月份,市级收入完成22.9亿元,下降3.4%。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兰陵酒厂、临沂电厂、费县电厂等几家市属企业收入实行了属地征收。县域收入完成93.8亿元,增长25.5%3个县区收入增幅超过30%(临港区107%、高新区35.8%、河东区32.8%),7个县区收入增幅超过26%。全市157个乡镇共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8.7亿元,增长38.4%,增幅分别比全市和县域高19.912.9个百分点。12个重点镇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亿元,增长40.1%,增幅分别比全市、县域和镇域高21.614.61.7个百分点。

二、当前财政经济形势分析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有利因素。一是稳增长政策夯实了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政策效果将进一步显现。二是通胀压力减轻为信贷投放提供了空间,有利于改善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三是中央和省里给与我市国家中部地区优惠政策、商城国际化扶持措施和“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先试权等扶持政策措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四是我市上半年经济指标增速虽有回落,但回落幅度小,增速好于预期,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夏粮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新开工项目拉动投资较快增长,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民生状况持续改善,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二)不利因素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我国经济发展的外围环境依然严峻,投资、消费、出口都受到制约。从国内环境看,消费需求持续低迷,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房地产业持续调控,工业增速减慢,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困难短期内不会结束。从我市来看,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受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影响,部分产业、行业增幅回落,影响增收。在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和国内经济下滑的形势下,今年上半年国家GDP增幅7.8%、二季度GDP增幅7.6%,经济增幅整体回落。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全市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指标从2月末的19.89%回落到6月末的18.5;利润累计增速指标从2月末的29.3%回落到6月末的16.4%。上半年全市纳税百强企业中有20家企业纳税额下降,其中,房地产企业6家,钢铁、机械制造企业5家,矿业企业3家;部分重点行业税收增幅回落明显,其中,房地产业、制造业、电力电气、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地税收入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了45.533.928.422.419.315.714.9个百分点。受政策性因素影响,上半年,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税收收入分别同比下降了22.413.915.7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1.64%。受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基数等因素减收1.6亿元;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减收1.8亿元;扩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减税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节能环保、新能源、再就业等税收优惠力度,减收0.7亿元;废旧物资(含有色金属)回收行业政策调整,减收0.9亿元。预计今年全年政策性因素造成减收5亿元左右。此外,苍山县受今年“3.15事故”的影响,全县大多数矿山企业仍处于停产整顿状态,上半年全县矿产业上交税收8035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3.12%。受上述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等因素影响,全市上半年税收增幅比一季度和去年分别回落7.6个和21.8个百分点;四大主体税种完成40.7亿元,增长22.6%,比去年同期下降5.4个百分点。反映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上,上半年增幅比一季度和去年分别回落0.6个和10.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上行压力加大。

二是受产业结构限制,财源结构不优。2011年,全市宏观税负为8.9%,比全省平均水平(14.6%)低5.7个百分点。税收占GDP比重低的原因,主要是我市农业占比高,涉农产业多,对财源建设的贡献较小;骨干税源企业支撑力度不强,工业税收占比偏小;工业企业受宏观调控制约的多,免税企业多,体量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少。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地税收入完成18.86亿元,总量居全省第12位,占全市地税收入的比重为25.6%,居全省第13位,低于全省平均占比10.6个百分点,与济宁(62.4%)、滨州(51.2%)、泰安(40.7%)、枣庄(47.3%)等市差距明显。从今年上半年的投资情况看,主导产业投资偏低,全市六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完成投资238亿元,增长15.9%,低于投资平均增幅5.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业增长2.5%,冶金业下降12.8%,木业下降33%。全市288家大中型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233亿元,完成增加值26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4%6.9%,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3.5个、11.2个百分点。从兰山区的财政收入情况看,结构不优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今年上半年,兰山区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2亿元,占预算的56.88%,增长26.47%,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4.33 %。其中,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仅为14.31%。全区各类纳税人中,年纳税500万元以上的骨干税源企业24家,其中20家为房地产企业,税源结构受国家政策影响大。

三是受资金、土地、用工、市场等因素制约,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面增多。融资难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据调查,尽管全市金融机构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达2026.4亿元,较年初增加229.8亿元,但当前全市工业企业资金需求缺口仍近200亿元。此外,用地指标紧张也制约了县区项目的落地。再是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突出,一线工人用工紧张,劳动密集型行业出现招工难,专业技术工人和熟练技术工人缺口较大;企业员工工资普遍上涨,用工成本增长,上半年,全市小微企业应付职工工资47.8亿元,同比增长22.8%,工人工资平均上涨15.8%,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受成本上升、订单不足、库存增加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正从小微企业向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蔓延。至6月末,全市小微工业企业存货达167.3亿元,同比增长24.7%,应收账款达94.3亿元,同比增长35.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195亿元,同比增长20.8%,应收账款228亿元,同比增长25.4%。综合上述因素,给县域财源建设造成了压力。

三、加强县域财源建设的建议

我市县域经济已进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财源建设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保持这一可喜局面,必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好“转、调、创”的文章,实现县域经济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保持县域财源可持续增长,努力完成 三年倍增计划。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改造提升现有产业与抓项目建设并重,培植壮大“六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骨干财源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培植财源,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是改造提升现有产业。现有产业是我市财源建设的支柱产业,虽然现有产业中存在技术装备逐步落后、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竞争实力不强等问题,但通过改造提升,进一步打造企业技术优势、质量优势、产品优势,增强竞争实力,现有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建议按照我市三级产业布局,围绕“六大千亿级主导产业”,组织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普查摸底,按照产业类型、企业技术装备、产品市场前景和规模效益等排出名次,分出改造提升的梯次、种类和项目,安排争取国家和省技改、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各专项资金项目,全力争取国家和省每年用于企业技术创新、技术中心建设的支持资金;对那些技术装备落后、产品竞争力差、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的企业,坚决予以淘汰。制定全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计划》,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的财税支持政策,增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专项资金,带动企业投资,吸引社会投资,争取项目贷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解决资金制约;完善政府搭桥、企校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实施千亿级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孵化中心、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院士工作站等各类平台,尽快形成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的创新体系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内接外联、并购重组、转型升级、尽快做大做强。建议总结推广沂水县支持企业通过嫁接改造、整合产能、创新技术、提升装备、淘汰落后、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等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经验;总结推广费县支持“双20”企业实施技术研发、与科研院校共建产学研平台的经验,促进工业产业升级。在改造提升现有产业的同时,要重视项目建设对“转、调、创”的重要推动作用,大力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各县区要依托本地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技术、市场等优势,围绕主导产业,谋划一批投资额度大、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财税贡献大、对当地经济拉动作用强的优势特色产业项目;抢抓国家、省对重大基础设施、结构调整和民生项目予以倾斜支持的机遇,积极策划争取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要加大市几大班子领导包产业、包骨干企业的力度,支持“六大千亿级主导产业”的骨干企业“转、调、创”,形成一个领导带一套班子,帮扶一个产业、企业的帮扶推进机制。通过帮扶,促进现有产业、企业提升素质,实现自身扩张,向高端、高质、高效转型升级,培育“顶天立地”的骨干财源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财源建设的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潜力大、抗风险能力强、税收贡献大。目前,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少、体量小,工业产值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7个百分点。为了改变这一“短板”,建议抓住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有利于“转、调、创”的时机,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强市”战略,力促“四新一高”企业的发展有明显成效。要在摸清新兴产业底子,组织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企业法人和专家技术人员召开专题座谈会,征求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对国内有些光伏、风能等项目出现风险危机予以防范的基础上,结合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新兴产业的目标定位、区域布局、发展导向、项目目录及配套措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大的发展。制定激励政策,统一整合人才、物力、资金等各类资源,集中力量扶持对财政贡献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项目,组织力量靠上帮扶,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新型工业发展,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植壮大主要财源服务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上半年,我市第三产业完成地方级税收占国地税地方级收入的56.6%,是对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贡献最大的产业。要围绕我市的六大支柱产业、百亿级骨干企业,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发展;重点支持对地方税收拉动作用明显的金融、信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行业;坚持高起点定位,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快临沂商城国际化步伐,积极争取建设综合保税区;实施商文旅带动战略,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注重发展服务业外包新型业态,鼓励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积极落实国家稳控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完善和巩固以农超对接、农资流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会化养老、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新兴生活服务业,构建结构布局合理、充满发展活力、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培植壮大高效支柱财源。

(四)发挥重点镇引领带动作用,加快镇域经济发展,为县区财源提供有力支撑。全市乡镇财政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县域和全市平均水平的数据表明,我市实施重点镇优先发展战略、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镇域经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的要求,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建设工作的通知》及《考核办法》,继续实施重点镇优先发展战略,带动镇域经济全面发展。按照城镇新一轮总体规划和新型工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专项规划,高点定位,分步实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把重点镇打造成产业聚集、各具特色、功能日趋完备的县域次中心。积极探索建立与重点镇相适应的财税管理机制,用好用活省、市、县专项扶持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发挥小城镇要素成本低的优势,因地制宜进行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社区建设、经济园区建设。发挥政策扶持、机制创新优势,扩权强镇,激活发展活力,增强内生动力,形成财源聚集。在优先发展重点镇的同时,对其他乡镇,根据区域特色、资源禀赋不同,实行差异化发展,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突出特色,突出生态保护,分门别类制定考核标准,针对不同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分类考核,例如完善蒙阴县水源地生态保护机制,使所有乡镇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为财源建设做出贡献。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植可持续财源。要充分发挥我市文明程度高,创业环境、生态环境、政务环境良好,商贸物流发达,设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及临港开发区等优势,继续优化软硬环境,立足招大引强,吸引世界先进企业和国内大企业入驻我市,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税收链”的思路招商引资。要把财税贡献度作为评价招商引资项目成效的重要标准,财税部门要参加论证招商引资项目对地方经济和财政的贡献率,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与财税收益直接挂钩,提倡“以亩产论英雄”;大力推进产业招商、园区招商、“飞地”招商,提高招商的档次和水平;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建设全过程实行一条龙服务,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及时解决招商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财源建设打下可持续基础。

(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植涉农产业财源。农业是二、三产业的基础,也是财源建设的基本保障。要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夺取我市粮食生产“九连增”、“过百亿”。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突出“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主题,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基地品牌建设,着力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整合各项财政支农资金,实行集中投入、集约使用,重点支持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鼓励发展为农业生产生活服务的农村第三产业,大力支持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财政贡献率

(七)加大综合治税力度,进一步理顺财税管理体制。在加强财源建设的同时,要加大综合治税力度,确保完成今年财政收入增长的目标任务。及时了解掌握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行业、地区运行情况,超前谋划,在改革中力争先机;学习房产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改革试点经验措施,研究房产租赁、仓储租赁等税种征收办法,指导产业、行业和企业发展;进一步理顺当前的财税管理体制,建立市区一体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统一市级财税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县区、乡镇组织收入的积极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