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人大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会议公报>>常委会公报>>正文

临沂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关于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2年12月25日

临沂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关于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

     

 

为了深入了解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919,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组成调研组,深入郯城县、苍山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21日上午,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冯安的带领,又在市直及兰山区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市、县、乡、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市政府及郯城县、苍山县政府有关情况汇报,同市、县直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强化领导,加大投入,狠抓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和文化队伍建设,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较好保障,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有力。各级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年度重点建设工程,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和精神文明建设考核范畴,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市里制定出台了《关于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扶持县、乡、村全面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通过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和设施配置补助政策,加快推进乡镇综合文化场所设施建设。市政府连续四年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民生工程,与各县区签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责任书,月月调度进展情况,根据年度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并完善了社会文化先进县评选奖励机制,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2010年开始连续开展文化设施管理年活动,以公共文化设施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为目标,加强对乡镇从事文化工作人员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市里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协调统一、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市县两级政府进一步理顺了文化行政管理体制,以2010年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组建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局,强化了文化主管部门工作力量,明确了部门职责,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市、县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作为业务主管部门,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首要工作任务,精心部署,狠抓落实,通过加强督导与评优树先相结合,调动了基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积极性。编制、发改、财政、人社、国土、规划、文化执法等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形成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

(二)加大财政投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各级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预算内文化投入达11.55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307.5%。2012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文化投入4.1亿元,增长11%。市级还设立了农村文化建设、艺术创作奖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用于专项文化事业发展。2008年以来,落实资金4692万元,支持全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开放后的运转、更新和提升。同时,加大了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力度,2011年共争取到6197万元无偿资金,用于文化事业发展,并鼓励社会力量加大对公益文化特别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大投入带来大发展,近年来,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了质的改变,市直、县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村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更加普及,15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初步显现。市图书馆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于20115月正式开馆运行,馆藏纸质图书34万余册,中外报纸期刊1000余种,日均接待读者3100余人次,已办理读者卡35000余张。市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20800平方米,于20119月开馆运营,馆藏文物10000余件(套),是一座集历史、艺术、民俗为一体,体现临沂文化特色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型综合性地方博物馆。市群众艺术馆新馆建筑面积12000余平方米,已投入使用。三馆均达到了国家一级馆建设标准。全省高度最高、体量最大、功能最全的临沂广播电视发射塔,即将全面启动发射和运营。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增加服务面积,服务能力及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临沂市兵学博物馆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二期工程已经启动。沂蒙精神纪念馆、临沂书法广场书圣阁、临沂大剧院正在加紧施工。王羲之故居加大提升改造投入力度,年接待游客近12万人次。各县区全部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其中,郯城县图书馆和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郯城县、沂水县、沂南县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沂水县、莒南县、平邑县等县区还建有博物馆。各县区均建有广播电视台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郯城县投资1.5亿元开工建设了集文化传播、体育赛事、市民休闲娱乐于一体,鲁南苏北县域一流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苍山县累计投资1.84亿元,先后规划建成了兰陵文化公园、兰陵荀子墓园、兰陵萧望之墓园、文峰山季文子庙等一批集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县级重点文化设施项目。临沂人民广场、凤凰广场,沂水县、郯城县、莒南县人民广场和苍山县塔山文化广场等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十佳文化广场”和“优秀文化广场”荣誉称号全市157个乡镇全部建有综合文化场所,农村文化大院建成6486个,农家书屋建成6451处,农村电影队150余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入户率达到76.5%,农村公共电子阅览室试点完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加强队伍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类事业单位建设,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了市文化中心管理办公室、市图书馆、市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市方志馆等单位,核定或增加了事业编制,调整加强了市文化市场稽查支队、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市兵学博物馆、王羲之故居等单位机构编制。通过招考、聘请、培训等方式,为每个乡镇配备了一至两名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人员,进一步壮大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更为可喜的是,我市民间文化资源丰富,现有民间文化团体1000余支,其中,87支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文化团队。这些民间团体以艺术团、戏剧团、表演队、传习所、合唱团、庄户剧团、协会的形式活跃在农村文化舞台上;农村民间艺人近5000名,其中,958名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文化人才。这些民间艺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间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骨干作用。我市龙灯扛阁、鲁南五大调、柳琴戏已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各级经常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培训,今年以来,通过业务知识培训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全市已举办各类培训班200余期,培训基层文化工作人员5800余人次,增强了文化工作者的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水平

(四)打造特色品牌,公共文化活动得到有效带动。通过对沂蒙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艺术再创作,打造了一批文艺精品,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扩大了社会影响电影《沂蒙六姐妹》取材当地真实故事,荣获第13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和优秀编剧奖等多个国家级大奖。电视连续剧《沂蒙》在沂南县马牧池乡完成拍摄,荣获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和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这两部影片再现了沂蒙红色文化经典,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获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组委会特别奖,已累计演出300余场。反映孝文化的新编历史故事剧《王祥卧鱼》、反映红色文化的现代柳琴戏《沂蒙情》以及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桃花湾》三部舞台艺术精品,再现了临沂地方戏曲柳琴戏的魅力。《沂蒙情》作为冲击“十艺节”的重点剧目,已在全市巡回演出70余场,并作为全国119台向“十八大”献礼优秀剧目代表山东省晋京展演,获得一致好评。各级广泛组织大型文化活动,形成了一批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带动了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市里连续举办了十届书圣文化节、五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十二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十二届民间秧歌会、七届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各县区积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兰山区孝河文化节、河东区白塔街三月三庙会、沂州海棠节、郯城县春节民俗艺术展演、苍山县民歌会、沂水县社区艺术节、平邑县长寿文化旅游节、蒙阴县桃花节等十余个文化节会活动被评为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品牌。“沂蒙山”、“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厉家寨”、“九间棚”等凝聚红色文化内涵、见证革命建设实践的形象标识,已经发展成为知名文化品牌。各乡镇也打造了自己的文化品牌,形成了特色文化品牌效应。“送文化下乡”活动持续开展,今年以来,全市已累计送文化下乡987场,送电影下乡基本实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2012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临沭县金沂蒙广场启动。各级大力加强广场文化、村镇文化、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百姓踊跃参与的文化活动,做到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比赛、重要节日有专场演出。每年春节、元宵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期间,市、县、乡、村普遍组织书画展、才艺大赛、灯会、庙会和广场文化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仍不平衡。城区以及经济条件好的乡镇、村居社区公共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经济欠发达、相对偏远的乡镇、村居社区公共文化资源匮乏,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标准不高,有的乡镇综合文化场所、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仅满足于建成,内部设施不配套,服务跟不上,服务设施作用发挥得不够好;有的甚至无场地、无资金、无人员,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二是公共文化投入与实际需求仍有差距。近年来,各级政府千方百计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但总的来看,长效投入机制和多元化投入机制尚待健全完善,目前的公共文化投入与公共文化发展实际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基层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后的管理、维护、运行等保障性经费不足。

三是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仍需要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艺术人才和文化经营人才普遍缺乏,传统民间艺术后继乏人,存有断层现象,影响和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

四是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保障措施仍需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扶持政策还不配套,措施不够具体,资金、人才等方面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制度体系。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责任,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政府主导,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生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强化督导考核,扎实有效推进,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单位(项目)创建工作,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完善各项建设、管理制度,完善政策保障措施。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面向市场和社会办文化,借助市场的力量,推动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开展,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问题,丰富和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要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要加大综合协调力度,推动跨部门项目合作,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资源,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二)加大投入,突出重点,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要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公共文化长效投入机制,将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要积极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和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政府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要探索设立公共文化社会捐资管理平台,吸纳和管理社会力量捐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要充分运用上级扶持政策特别是中部地区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要合理配置资源,将有限的资金重点向基层倾斜,增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总量,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集中力量抓好一批文化重点建设项目。要加快现代科技应用步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和服务规范,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效能作用。

(三)创新载体,搭建平台,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活动开展。要继续培育优秀文艺作品,精心打造特色节庆文化品牌。要继续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和全民阅读活动。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与参与的文化活动。盘活现有文化资源,鼓励文化单位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推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鼓励各类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演出,鼓励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师生和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开展文化志愿服务,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要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和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依法兴办文化团体和开展文化活动,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体样式,推动公共文化活动更加广泛深入开展。

(四)壮大队伍,加强培训,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根据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职能任务,科学合理安排人员编制。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人才培养使用机制,采取各种措施、落实扶持政策,稳定现有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吸引优秀文艺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要不断创新公共文化用人机制,积极探索符合文化艺术特点规律的专业人才选聘办法和程序。要重视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发展,加大对民间文化团体和群众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要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建立文化志愿者的选拔、培训、激励机制。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培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文艺骨干和文化活动热心人,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