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人大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会议公报>>常委会公报>>正文

关于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2012年12月25日

关于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

  

 

——20121031日在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

临沂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  曹首娟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请予审议。

近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支持监督下,我市认真贯彻中央、省有关部署,始终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努力构筑以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一、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文化惠民工程顺利推进,全市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一是市直文化设施建设突飞猛进。20115月,市图书馆正式开馆运行,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目前,馆藏纸质图书34万余册,中外报纸期刊1000余种;日均接待读者3100余人次,已经办理读者卡35000余张。20119月,市博物馆新馆开馆运营,建筑面积20800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目前馆藏文物10000余件(套),内设临沂通史展、汉代画像石、历史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镜古钱币和名家书画等展厅,是一座集历史、艺术、民俗为一体,体现临沂文化特色,反映我市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型综合性地方博物馆。市群众艺术馆新馆也于20119月落成,建筑面积12000余平方米,投资9000余万元。市级“三馆”都已达到了国家一级馆的建设标准。先后投资2亿多元建设了目前全省高度最高、体量最大、功能最全的广播电视发射塔。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服务面积,服务能力及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临沂市兵学博物馆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二期工程已经启动。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的沂蒙精神纪念馆、 2万平方米的临沂书法广场书圣阁、6.5万平方米的临沂大剧院等项目,总投资达12.1亿元。王羲之故居加大提升改造投入力度,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接待游客近12万人次。

二是县区文化设施进一步提升。我市已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其中,国家一级图书馆1个,二级图书馆7个;国家一级馆文化馆6个,二级文化馆6个;沂水、莒南、平邑等县区还建有博物馆。各县区均建有广播电视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郯城县投资1.5亿元开工建设了集文化传播、体育赛事、部门办公、市民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苍山县累计投资1.84亿元,先后规划建成了兰陵文化公园等一批集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县级重点文化设施项目。

三是村镇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截至20128月底,全市157个乡镇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全市建成农村文化大院6486个,农家书屋6451处。农村电影队150余支,确保每月每村一场电影的放映任务。广播电视“村村通”入户率达到76.5%。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实现全覆盖,公共电子阅览室已完成试点。大批文化设施在农民群众身边建成并投入使用,方便了农民群众参与,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二)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

近年来,我市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形成了多个特色品牌。广场文化艺术节和民间秧歌会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二届。沂南县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平邑县长寿文化旅游节、兰山区孝河文化节、河东区白塔街三月三庙会、沂州海棠节、郯城县春节民俗艺术展演、苍山县民歌节、沂水县社区艺术节、蒙阴县桃花节等十余个文化节会被评为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品牌。各乡镇也打造了自己的文化品牌,特色文化品牌效应聚集力不断增强。今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我市临沭县启动,全市“送文化下乡”活动持续开展,全市累计送文化下乡987场,现代柳琴戏《沂蒙情》深入农村巡回演出70余场。农村电影公益放映73100场次。每年春节、元宵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期间,市、县、乡、村都组织书画展、才艺大赛、灯会、庙会、广场文化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烘托节日氛围,丰富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三)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类事业单位建设,为市文化中心管理办公室、市图书馆、市科技馆等单位核定或增加了事业编制。明确要求每个乡镇文化站配备1-2名专业人员。通过招考、聘请、培训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壮大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目前全市已有民间团体1000余支,其中有87支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文化团队,这些民间团体以艺术团、戏剧团、表演队、传习所、合唱团、庄户剧团、协会的形式活跃在农村文化舞台上。全市农村民间艺人近5000多人,其中有958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文化人才,这些人在先进文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保护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通过业务知识培训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切实提高了文化队伍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提升了服务水平。今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等各类培训班200余期,培训基层文化工作人员5800余人次。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使基层文化阵地真正成为广大群众学习娱乐的主阵地,发家致富的大学堂。

二、主要做法

(一)抓机制,形成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共识。一是加强领导机制。把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列为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到了“五纳入”,即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年度重点建设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和精神文明建设考核范畴。连续四年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全市民生工程,切实加强领导。二是强化督导机制。与各县区签定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责任书》,定期进行调度,根据年度完成情况,进行奖惩,推动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顺利实施。三是完善政策体制。先后制定出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和设备配置补助政策,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文化先进县评选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四是健全投入机制。坚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由政府投入为主导,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对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增加,比“十五”时期增长307.5%2011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文化投入3.6亿元,同比增长28%2012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文化投入4.1亿元,同比增长11%。加大争取上级财政的支持力度,2011年共争取无偿资金6197万元,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抓建设,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顺利推进。充分利用中央、省扶持政策,形成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一是科学规划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几年来,市发改委、财政局、土地、规划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科学论证建设项目,加快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条件的建设。二是落实保障运行经费。市级财政设立了农村文化建设、艺术创作奖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项资金,促进相关文化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落实资金4692万元,支持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公共文化载体免费开放后的运转、更新和提升。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加大对公益文化特别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三是加强公共文化场馆设施管理和使用,提高服务质量。各级各类文化服务机构全部向社会公开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服务程序,认真做好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和内容讲解等工作。从2010年开始在全市连续开展了文化设施管理年活动,下发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考核办法》等,切实加强对乡镇文化站站长等骨干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四是丰富活动载体和内容,切实加强广场文化、村镇文化、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百姓踊跃参与的文化活动。

   (三)抓品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社会影响。依托临沂文化资源优势,坚持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一是打造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累计演出300余场,接纳观众近50万人次,成为临沂独特的城市文化名片。获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组委会特别奖,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领导的高度评价。二是以“十艺节”为契机,组织创作了大型柳琴戏《沂蒙情》、《王祥卧鱼》等一批反映沂蒙特色文化的舞台艺术精品,《沂蒙情》作为冲击“十艺节”重点剧目,已在全市巡回演出70余场,并作为全国119台向“十八大”献礼优秀剧目,代表山东省晋京展演,获得一致好评。文化部原部长、中宣部原副部长、剧作家贺敬之观看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非常成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现代戏。三是打造了一批有影响的特色节庆品牌。书圣文化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广场文化艺术节、沂蒙民间秧歌会、长寿文化旅游节等文化节会,“沂蒙山”、“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厉家寨”“九间棚”等凝聚红色文化内涵,见证革命建设实践的形象标识,已经发展成为知名文化品牌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市地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不完善,各县区已建成的文化站、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虽然达到了建设标准,但普遍档次不高,全市有4个县区的图书馆还没有达到县级文化设施建设要求,7个县区数字影院建设还没有完成。特别是农家书屋图书陈旧、种类不全,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部分乡镇、村的文化大院,使用效率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阵地的作用。三是文化事业经费不足,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等公益文化事业单位运行经费紧张。上级扶持资金不能满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四是文化人才普遍缺乏。县级“三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等普遍缺乏音乐、舞蹈、舞台、灯光、书画等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制约基层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开发的支持政策有待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利用水平,着力改善文化民生。一是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市博物馆等各类文化设施将进一步完善功能,强化管理,规范服务。各县区要加快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提升与建设,确保省里提出的“到2012年底,县级两馆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二是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完成公共电子阅览室试点任务、农家书屋全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各类文化设施的管理使用,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三是加快“十艺节”承办场馆的改造提升,确保高质量地完成省里交给的承办任务。

   (二)继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的投入,着力加强公共文化基层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力度,确保每年的投入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重点用于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精品创作等。根据国家“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的部署,逐步将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逐步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用足、用好、用活上级政策,积极利用好沂蒙革命老区享受中部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扶持资金。多渠道、多形式融集资金,鼓励引导社会、企业、个人投资文化领域。

(三)强化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建设,着力夯实人才基础。实施“三二一”文化人才培养规划,每年培养造就30名能策划、会管理、懂专业的市级领军型文化人才,200名县级领军型文化骨干,1000名乡镇级领军型文化积极分子。加大招聘引进专业文化人才的力度,提高专业文化人才在文化队伍中的比例。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业务素质,造就一批基层文化骨干,培养一批文化活动热心人,做到村、社区有文化活动骨干,农村居民聚集点有文化活动组织者。积极完善人才引进、激励、培训和使用机制,建立健全请得来、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机制,为全市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