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人大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会议公报>>常委会公报>>正文

临沂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关于视察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3年09月11日

—— 2013822日在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

临沂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城环资委委员  郑发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全面了解我市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情况,加快推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88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第一副主任杜德昌带领视察组,对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视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冯安、徐福田、孙丰刚,秘书长丁善余,各专委会主任委员,城环资委委员,有关委室负责同志参加;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尹长友及市环保局、商务局、科技局负责同志陪同。视察组实地察看了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杜德昌第一副主任代表视察组作了重要讲话。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园区企业积极参与,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3家园区开展创建工作,占全省总数的11.5%,创建数量和质量均位居全省前列。这次视察的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济开发区),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科学理念,自2011年国家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来,致力于建设“实践绿色发展理念、走生态工业道路”的全新型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推动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和建设。201211月,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全国第13家、革命老区首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2年,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27.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2%,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开发区中保持领先位置,并率先在全市提前一年完成“三年倍增计划”。今年上半年经济开发区实现业务总收入520亿元,增长28%;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2亿元,增长1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8亿元,增长37%市委读书会现场观摩评比中取得了全市第1名的成绩

(一)坚持理念创新,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经济开发区按照“绿色、节能、低碳”的要求,把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编制实施了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全市10+6”产业计划,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房地产及城市综合体、新材料、现代农业、精细化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旅游十大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了产业链条完善、集群优势突出的生态循环经济园区。通过合理规划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生态产业网络体系,把环保、生态理念纳入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轨道,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产业共生,提高了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产出率,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双赢”的目标。

(二)坚持机制创新,发挥引领作用。经济开发区建立完善了规划设计、运行调控、绩效评估、制度保障等一系列统筹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专业部门牵头、职能部门联动、企业积极参与”的创建机制,对重点生态项目实行挂牌督办,确保生态项目高效快速推进。坚持绿色招商,实行生态环境一票否决制和项目筛选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放弃,先后拒绝总投资超过200亿元的“三高”项目,关闭67家高能耗企业。设立了八大类专项扶持资金,对生态型、无污染、低能耗项目进行重点扶持,累计投入45亿元对重点用能企业实施了节能改造。在经济开发区的引领下,山东德力西再生塑料工业园区依托废塑料的回收利用,加快推进再生塑料产业化发展。园区已入驻经营业户180家,年交易量30万吨,交易额20亿元,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废旧塑料集散地,成功创建了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莒南经济开发区也顺利通过了省级示范园区的规划评审。

(三)坚持科技创新,技术支撑明显增强。经济开发区坚持依靠科技创新突破生态工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以突出创新驱动、建设生态科技高地为抓手,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以软件业为重点的信息产业发展,鼓励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向节能环保、清洁高效和循环化方向发展,初步构建了以生态工业为支柱、以生态服务业为骨架、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生态产业体系。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对资源能源和环境的消耗不断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降低15.7%、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水耗同比降低27%、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同比降低31.3%、单位工业增加值SO2排放量同比降低36.2%,取得了经济、环境效益的双赢。今年以来,山东临工通过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论证,山重建机、杰能新能源等企业获得国家级火炬计划立项支持,施可丰、阳光锅炉等企业获得国家星火计划支持。新启动了总投资90亿元的百项“绿色生态技改”项目,成立了中国发明创新创业(临沂)中心等创新载体,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坚持管理创新,打造宜居宜业新天地。围绕深入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经济开发区创新管理方式,搭建了精细化服务平台,在全市率先探索出了一条“高增长与好生态共存”的工业发展新路子。一是实施环保基础工程。建设完善了污染源及环境质量在线监控系统、环保电子政务系统、环境风险预警指挥系统等“数字环保”工程,实现了对园区内企业生产运营的全过程动态监控。今年上半年开发区河流责任断面达标率、重点企业达标率均为100%,全市第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居城区五区第一,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二是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先后拆迁76个村,建设十大社区1320栋楼房,9万名群众已回迁入住,在腾空的土地上安置100多个项目。同时加大企业闲置或低效利用土地清理力度,先后盘活安置30余家企业,形成了“企业集聚、土地集约、布局集中”的发展格局。三是稳步推进生态旅游工程建设。沿西部沂河建设了F1水上运动中心、皇山东夷文化景区、国内首座东夷文化博物馆;沿东部沭河规划了东部生态城,已集聚中信地产东部城市商住综合体、澜泊湾4A级城市旅游综合体、临沂动植物园等项目;启动了七河治理工程,修复河流生态,打造景观长廊,加快“七河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把开发区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生态公园,实现了企业在公园中生产、群众在公园中生活,污染排放负增长、资源消耗低增长、经济效益高增长,呈现出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势头。

二、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倡导生态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趋势,成为国家当前和今后引导产业布局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截至201211月,国家3部委已组织专家论证通过66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规划,其中17家已通过验收并正式得到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命名。从全省来看,我省共有170个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19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居全国之首;已有5家园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在全国名列第24家园区被批准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11家园区被批准建设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目前,我市共有2处国家级开发区、13处省级经济开发区。今年上半年,全市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新批准入园项目333家,合同投资额1505亿元。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8.1亿元,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130.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66.6亿元、增加值531.1亿元、工业利税16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3%21.8%22%。实际利用外资4070万美元、实现进出口额19.7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的32.7%47.7%。我市园区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不断增强的形势,我市各类园区已成为生态资源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为缓解这一矛盾,必须对这些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从各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和改造入手,率先探索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尽管我市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已经在经济开发区实现了突破,但全市生态工业园区的创建和推广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部分园区生态创建工作尚未启动目前仅有3个园区开展创建工作,虽然在全省处于前列,但在全市工业园区中的占比不高,总体进展缓慢。一方面是部分园区产业基础弱、产业层次低、环境基础设施落后,与生态工业园区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创建基础条件不成熟;再一方面就是部分园区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缺乏创建的主动性。

二是政策体系亟需完善。财政、金融、税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激励政策还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的开展。特别是资金投入方面,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在国家宏观调控、信贷收紧的形势下,仅靠园区自行投入,杯水车薪,不可避免地制约了部分重点支撑项目的落实。

三是园区主导产业不够明确。与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的城市相比,我市开发区数量较多、总量较小、特色不够鲜明。园区之间目标定位、产业方向重复雷同,同质竞争激烈,同类产业散布在不同开发区,联系不紧密,合作不强,不利于产业集聚,也提高了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的成本。

四是生态工业技术支撑体系不够完善。在资源回收利用、生态无害化处理、循环物质性能稳定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方面,还需加大力度。工业生态链和闭路循环系统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园区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并存,产业关联度不强,缺乏相关配套,园区之间,园区内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生态产业链。

三、几点建议

借鉴推广经济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经验,积极引导全市各类工业园区实施生态化改造,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园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市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为此,视察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牢固树立生态发展理念,进一步坚定走生态园区之路的信心和决心。生态工业园区依据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通过企业内部清洁生产、企业间共生合作和基础设施共享、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等途经,实现工业园区或工业集聚区资源能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污染物排放最小化。通过不同产业或企业间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联和互动关系,构成各产业或企业间的工业生态链或生态网络,从而形成生态工业体系。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以园区为载体的工业发展格局,在园区内进行生态改造和新建一批生态工业园区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形成科学共识;要把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推进力度。通过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促进资源充分利用和生产效能提高,不断提升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开发区要在现有基础上,巩固提高、高点定位、自我加压,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与应用,不断提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水平,向着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更高层次奋力迈进。

(二)强化要素保障,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工业园区推进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要尽快健全完善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组织体系,综合决策,强化指导,协调行动,推进创建。各县区要认真借鉴经济开发区政府主导、专业部门牵头、职能部门联动、企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凝聚工作合力,积极引导和推进园区创建。各园区、企业也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工作目标,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二是完善规划编制。既要编制全市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又要根据生态园区建设的条件和要求,按照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面,分门别类地排序并编制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园区或省级生态示范园区的规划。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与生态市、县和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有机结合,补充完善园区生态环境指标和园区企业的生态环境考核指标,实施分类指导,进行不同类型的生态工业示范区建设的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扩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普及面。三是强化约束考核。严格入园企业管理。对入园企业要加强产业政策导向,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发展。严把入园项目的节能环保审批关,实行建设项目节能环保“一票否决制”,严格园区环境监测和环保执法,建立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建立生态工业园区考核机制,将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园区管委会领导目标责任制,统筹兼顾规模总量、发展速度、综合效益和以生态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提升生态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按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注重探索发展模式,加快建设产业结构合理、生态文明良好的工业发展体系。坚持招大引强、科学绿色招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完善生态工业结构和功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使生态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体现在项目建设、品牌质量、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上。各园区在产业布局上应充分考虑产业关联度,调整招商引资战略,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出率,解决我市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度低的问题。科学把握园区功能定位,突出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建设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整体提升园区产业层次和水平。认真研究产业、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和要素投入效能比,有针对性地策划引进一批强链、延链、补链项目,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展、左右拉伸。依托产业优势和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循环经济,大力倡导原料产品废料原料”的生产模式,积极引进和培育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项目,通过废物循环代谢为动脉产业串联供血

四)强化政策引导,进一步加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扶持力度。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对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能够实现物质和能源转换的重大项目,要开辟入园落户的“绿色通道”,在土地、资金、项目审批方面积极予以扶持;充分发挥税收、金融、财政等经济政策的作用,将国家鼓励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支持开展重要区域、重点行业或领域减量化、资源化、产业共生链接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示范。支持促进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围绕环保产业技术需求开展对接,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努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体系。支持做好以需求拉动生态工业技术进步的文章,着力培育节能环保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制定清洁生产实施方案,瞄准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占比较大的企业,完善在线监测。支持制定年度节能减排计划,将总量削减目标和任务进行细化。三是统筹运用生态环境领域的资金。引导各类生态环境保护、农田基本建设、生态公益林补助、水土流失治理等专项资金的使用要与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结合起来。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示范园区建设。        

(五)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营造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浓厚氛围。企业是环境保护的主体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基础,要使每个企业都了解和承担自己的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在园区内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要重点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引导,大力开展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念宣传,促使园区管理者转变观念,强化环境责任意识,主动把环保责任纳入自身发展战略。对严格自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绿色企业的影响力。要充分尊重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园区内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实行公告、听证,通过媒体向公众实事求是地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公众监督制度,对公众关注和反映的问题及时予以回应和答复;对有悖于生态文明的不良现象,坚决予以曝光批评,使关注环境、重视环保、追求和谐的生态文化在全市蔚然成风,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