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人大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会议公报>>常委会公报>>正文

临沂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13年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3年09月11日

2013822日)

 

6月份以来,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丰刚的带领下,赴兰山、蒙阴、临沭等县区,对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听取了市金融办、市银监局、市人民银行、工商银行临沂市分行等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汇报。81,召开初审会议,听取了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经信委、市统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部门关于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预算执行情况的汇报,对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今年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决议,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全市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趋优的良好态势。总体看,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部分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85.1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50.4%,同比增长11.4%,高于年初计划0.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3位。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2.4亿元,增长3.2%,夏粮收获“十连增”。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99.2亿元,增长12.4%。其中,工业支撑作用加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4.3亿元,增长16.5%,增幅高于全省5.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工业用电累计122.2亿千瓦时,增长9.4%,高于全省5.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工业八大传统优势产业完成产值均保持2位数以上增幅,机械产业增幅有所回升,冶金、化工产业增幅环比出现回落,其他产业运行平稳。骨干企业群体壮大,产值过亿元企业发展至846家,同比增加254家。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33.6亿元,增长11.9%。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增长33.7%51.9%。全市旅游总收入170.5亿元,增长17.5%,高于年初计划0.5个百分点。

(二)三大需求稳步增长。投资动力较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35亿元,增长21.5%,高于年初计划1.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6位;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1.37494.85428.74亿元,分别增长24%19.9%23.4%,占比分别为1.2%52.9%45.9%。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快速增长,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分别为50%73.5%,同比提高23.310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投资比重为90.1%,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平均规模扩大,由去年8978万元提升至2.1亿元,同比扩大2.3倍。消费运行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4.4亿元,增长13.1%,低于年初计划1.9个百分点。其中餐饮业增速减慢,增长6.4%。对外贸易保持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41.3亿美元,增长9.8%,低于年初计划0.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21.1亿美元,增长13.1%,高于年初计划5.1个百分点。

(三)经济增长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财税增势稳定,质量提高,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2.5亿元,完成预算的56%,增长16.1%,高于年初计划2.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4位。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为83.5%,主体税种完成48.2亿元,增长18.4%,高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个百分点。服务业贡献税收最多,第三产业税收比重达57.7%;第二产业税收比重为42.2%,其中工业税收比重为36.5%。企业效益平稳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99.72亿元,增长16.7%;利税329.78亿元,增长14.1%;利润219.77亿元,增长11.6%。节能减排扎实推进,万元GDP能耗下降4.36%,为完成全年下降3.7%的约束性指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金融运行较为稳健。全市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较快,达378.1亿元,增长31.3%。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额188.4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60.8%,占社会融资规模的49.8%。融资结构多元化发展,全市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融资增加145.8亿元,同比多增113.8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38.6%。信贷结构不断优化,重点项目资金到位率较高,涉农贷款、中小微企业贷款、民生领域贷款均实现稳步增长。

(五)社会民生继续改善。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40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407元,分别增长11.8%13.5%,跑赢GDP,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物价水平总体平稳,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涨0.7%。全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114亿元,增长16.9%,占财政总支出的67.6%,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7.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3万人次,均已接近全年目标数。社会保障持续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202.8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57.1万人。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我市经济运行中面临着不少困难和不确定因素,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我市跨越赶超与加快转调双重任务依然繁重。我市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相对欠发达,人均GDP和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为全省的58%40%,实现与全省同步、比全国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任务相当艰巨。上半年国内经济增长趋缓,我市经济增速虽在全省位次前移,但也有所放缓。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区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指标增幅差距扩大。转调任务较重,上半年,我市第三产业占比37.6%,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完成全年提高2个百分点目标任务较重;工业、服务业层次较低,传统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3%,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总量的69.2%,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低于全省5.5个百分点。从投资结构看,能提升产业层次和附加值的大项目、好项目还偏少,工业八大传统优势产业投资项目中,技改提升类仅占18%,企业投资多以建安工程、土地购置为主,设备购置仅占31%

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亟需进一步提高。从产业层面看,目前我市传统产业中,除木业、机械、复合肥等行业在全国拥有一定话语权之外,其他产业大都在同一个层次上,竞争激烈、产能过剩,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上半年全市工业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0.5%,低于全省1.5个百分点。建材、化工等六大高耗能行业消耗了全市七成以上的能源,只创造了三成多的产值和两成多的利税。从企业层面看,支撑带动作用强、核心竞争力强、财税贡献大的骨干企业仍不多。在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压力下,全市累计产品销售率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产能利用率降低为77.3%,企业利润增速出现下滑,税收增幅放缓,上半年企业所得税完成8.5亿元,仅增长2.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7%,较去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

三是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压力较大。上半年,工业运行较为困难,税收贡献减少,工业每百元GDP贡献税收7.9元,较去年同期(8.8元)下降10.2%,税收增势趋缓状况短期内难有大的改观。房地产业相关税收高幅增长的动力不足,受“国五条”政策等因素影响,前几个月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房地产业完成营业税9.5亿元,增长48.4%,占全部营业税的三分之一以上,进入6月份以来,房屋销售呈放缓迹象,相关税收持续增长难度较大。上半年“耕契”两税合计完成19.22亿元(去年全年完成17.1亿元),增收9.56亿元,增长98.9%,完成预算的106.1%,拉动全市地税增长13个百分点,属非常规增长,且多是一次性收入,下半年“耕契”两税的拉动作用将逐步减弱。另外,“营改增”试点推广、加大对小微企业减税力度等政策性因素,也对下半年的税收增长带来了一定压力。

四是金融领域存在风险隐患。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一些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产能缩小,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企业授信额度并未充分使用,上半年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比为67.8%,同比回落3.7个百分点,其中新增存贷比仅45.8%,低于75%的规定上限近30个百分点,县域增量占全市新增贷款的31.6%,同比下降24.1个百分点。信贷结构不合理、资金期限错配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银行表外业务、民间融资等领域风险监管需要加强。个别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大,非法集资、非法证券交易等金融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存在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风险,需要密切关注、积极防范。

三、对下半年经济运行态势的分析和建议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复苏艰难曲折。我国正处于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中错综复杂的因素在增加,内需不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财政增收减慢、金融运行效率下降等问题给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更多困难。

同时也要看到,推动我市科学发展、跨越赶超具备许多有利因素: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增长及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仍然保持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之内,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一系列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出台实施,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将不断增强。从我市看,经济发展的基础越来越牢固,总体产业结构持续改善,县域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竞争力强的企业带动能力越来越强。上半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等指标增幅都快于全国、全省。经济发展潜力依然巨大,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企业创新活力增强,后发优势、区位优势、商贸物流优势、资源优势、政策叠加优势等逐步显现,都将创造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经济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市委、市政府确定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跨越发展的总抓手,举全市之力实施“10+6”产业计划,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内在动力。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和困难较多的一年,为了做好下半年的工作,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全市经济科学跨越发展。要牢固树立围绕提高质量和效益抓经济的导向,立足我市人均GDP和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高、经济发展面临转型与赶超双重压力的实际,积极扩大高质量的投资和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继续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加快年初确定的重点项目特别是技改项目进度,认真谋划和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附加值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全面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努力推动我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等质量效益指标与经济增长相协调。建议研究制定产能过剩行业化解方案,坚决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把落实中部地区政策当作长期任务来抓,及早谋划,争取更多符合产业政策范围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发展规划。要紧紧抓住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增长的重要契机,推动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努力开拓外需市场,实现商城国际化新突破,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继续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努力促进县区之间、城乡之间平衡发展。

(二)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支持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要紧紧围绕“10+6”产业计划和“1531”骨干企业培植计划,以招商引资为切入点,以加快转型为着力点,发挥近海临港及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努力把存量做大做强,实现增量招大引强,推进三次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百亿级骨干企业。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明晰产业定位,促进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条,促进工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发展。增强服务业对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力争完成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的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优势和蒙山、沂沭河沿岸生态特色,扩大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特别是三大开发区的集聚辐射作用,构筑质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平台。

(三)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认真研究城镇化发展规律以及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结合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科学规划现代城镇体系,强化规划约束力,促进新型城镇化规范发展。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供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生活等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承载能力。要强化产业支撑,因地制宜发展工业经济、商贸服务、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空间,推动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发展,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不断释放内需潜力。要认真贯彻中央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新要求,积极探索户籍、土地、社保等方面的政策,进一步消除城乡壁垒,为新型城镇化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保障。

(四)破解发展瓶颈,创造优良营商环境。充分发挥银行融资主渠道作用,加大重点领域资金扶持力度,提高金融机构新增存贷比,服务实体经济。加强信用体系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依法打击非法融资等违法犯罪行为,预防并及时妥善处置资金链断裂等风险事件,促进金融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均衡财政支出,盘活存量资金,优化支出结构,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挖掘存量土地潜力,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完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支持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争研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科技进步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积极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推进企业家队伍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智力保障。提升投资软环境,压缩审批事项,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优化生产要素保障,积极向上争取降低我市工业用电执行价区,力争工业电价不高于济宁、枣庄、菏泽等鲁南经济带城市,减轻企业生产成本。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提升城区空气质量,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确保完成全年节能减排各项约束性指标。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集中更多财力用于民生事业,落实各项民生政策,办好年初确定的各项民生大事、实事。努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建立与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认真落实我市《关于鼓励支持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活力。加快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城市棚户区改造,使更多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早日受益。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防险救灾、食品卫生和药品安全监管等工作,加强应急机制建设,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要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充分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承受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