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人大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会议公报>>常委会公报>>正文

临沂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全市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3年11月08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2年工作要点,11月下旬,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组成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丰刚的带领下,对全市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与市直有关部门及金融机构进行了座谈,实地考察了县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今年以来,我市各金融部门和机构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积极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稳步扩大信贷投放,不断优化金融服务,助推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一)存贷款规模创历史新高,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截至11月末,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972.78亿元,较年初增加467.72亿元,存款余额、增量分居全省第7、第6位;各项贷款余额2119.54亿元,较年初增加285.9亿元,贷款余额、增量分居全省第6、第7位,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9%,高于全国和全省0.82.74个百分点。县域贷款余额861.5亿元,较年初增加141.6亿元,同比增长21.2%,高于全市4.3个百分点。信贷投放提速,为全市县域经济科学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二)利率水平下降,企业融资成本降低。受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信贷规模调控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利率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89%,较同期下降0.62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较二季度下降0.59个百分点,企业的融资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三)金融机构数量居全省前列,金融市场逐步完善。全市现有国有大型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机构和村镇银行33家,小额贷款公司25家,融资性担保公司26家,保险公司61家,证券期货经营机构15家,民间融资服务公司17家,数量均居全省前列。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选择性大大增加,金融市场竞争活力日益增强。

(四)直接融资取得新突破,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截至11月末,我市新增上市企业1家,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25家;企业通过首发上市、股权融资5.2亿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56.7亿元,城投债18亿元,企业债8亿元,直接融资总额87.9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展。

二、主要措施

(一)完善政策扶持,加强考核引导。近年来,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关于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的意见》、《临沂市市级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考核奖励办法》、《临沂市引进市外银行业金融机构扶持和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政策含金量高、导向性强,扶持引导力度大;抓住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沂蒙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意见》,得到更多政策倾斜。沂水、平邑等县发挥政府性存量资金、社保资金定点存放的激励作用,激发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临沂经济开发区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加大各类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金融集聚区已初步形成。

(二)搭建对接平台,促进银企合作。今年,市人民银行联合12个县区政府召开了政银企合作推进会,累计为1044家企业签订贷款协议415亿元,签约企业和金额分别是去年的1.85倍、2.99倍;联合市发改委、经信委召开了重点建设项目和工业资金对接会,落实贷款协议和意向267亿元,是去年的 1.8倍。市银监局举办了全市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推介会,现场签约8.1亿元,确定意向授信企业162家,授信金额65.9亿元,到位金额52.4亿元。临沭县有关部门创办“临沭金融网”融资服务平台,网上达成贷款投放及合作意向13.4亿元。沂南、蒙阴、临沂高新区、临沂经济开发区等县区通过逐月调度通报资金到位情况和分类分批次召开银企合作会议等措施,确保了银企对接活动效果。

(三)创新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全市相关金融机构认真落实市政府有关文件要求,加快推进农村产权抵质押业务试点,1-11月,农村金融创新类产品超过25种,累计贷款超过150亿元。全市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和商标专用权质押融资业务累计超过360亿元,居全省第一位。市金融办加强企业上市融资的宣传发动和引导扶持,中盛资源在港交所首发上市,沂州水泥、合太恒科技在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实现了我市在该中心挂牌零的突破。

(四)加快改革发展,完善金融体系。一是推动地方和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临商银行改革转型持续推进,网点布局实现了县域全覆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银行化改革、邮储银行二类支行改革继续深化,村镇银行组建步伐加快,数量现居全省第一位。二是加快银行机构引进步伐。市直金融部门及有关县区积极争取外地银行设立分支机构,今年,交通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日照银行陆续开业运营;浦发银行沂水支行、罗庄支行,民生银行东城支行等三家城区支行已核准设立或批复开业。三是加强新型金融组织建设。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注重积极稳妥地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鼓励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三农”融资开辟了新渠道。

(五)提升服务水平,优化金融环境。全市各金融机构加强自身业务与县域经济的结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农发行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水利和农业科技领域的支持力度;工行围绕县域产业集群加快开展业务;农行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服务县域经济能力明显增强;中行发挥国际结算传统优势,大力支持进出口企业发展;建行增强了在建续建项目、民生、节能减排等领域的信贷扶持;交通、民生、浦发、华夏等银行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拓展县域业务范围;临商银行突出小企业服务特色,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受到上级领导肯定,中央电视台进行了连续报道;农联社延伸金融服务触点,提升了“三农”服务水平;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发挥决策链条短、经营自主性强的特点,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全市各级金融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能,加强金融风险排查,妥善处置不良贷款,维护了良好金融秩序。

三、金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全市经济发展外部环境日趋向好,积极因素逐渐增多。中国制造业PMI指数连续三个月稳步小幅回升,显示经济企稳态势进一步巩固。CPI指数下降,通胀压力减轻,为信贷投放提供了空间。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近年来我市坚持的新型工业强市、县域跨越发展、城镇化建设、商城国际化等战略部署与十八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有关要求相一致,全市上下干事创业氛围浓厚,这将为金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在看到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问题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今年以来国内部分行业效益下滑,A股市场仍处弱势,企业资本市场融资困难增多。从我市情况看,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及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资金供给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信贷投放还不够均衡。虽然今年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创历史新高,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我市存贷比(71.30)低于全省(78.33)平均水平7.03个百分点,如果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当年将新增贷款208亿元;县域存贷比59.9%仅较年初增加1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如果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当年将新增贷款163亿元。同时,9县之间信贷增长还不平衡,截至11月末,沂水县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42.52亿元,沂南县增长22.67亿元,但还有3个县贷款增长在10亿元以下。

二是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自身融资能力不强。我市县域经济中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与农村经济组织,生产规模小、资本金不足、抗风险能力差,特别是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财务真实信息资料,是难以取得银行信贷的重要原因。部分企业抵押资产不足,集体厂房、租赁厂房等产权不明晰,农村产权融资机制还不健全。部分新上项目土地、环评等审批手续未能完善,申请贷款时受到很大影响。部分县域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有限,担保费率较高,削弱了企业的融资能力。

三是传统金融经营理念和方式不能完全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当前环境下,为规避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一些银行的信贷考核机制局限于信贷规模和资金安全,门槛较高,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增大信贷权限上收,市、县分支机构审批权限小、业务范围窄,制约了县域资金供给。为控制风险,贷款审批链条加长,发放时间延长,与企业使用资金“快、急、短、频”的特点相悖;普遍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和“零风险”制,同时缺乏有效激励措施,削弱了信贷人员开拓县域信贷市场的积极性。

四是金融业对经济发展贡献度有待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分别为7.27% 2.91%,今年前三季度,这两个比重分别为7.58%2.9%。“十二五”期间,我省这两个比重目标分别是11%5%,去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638.8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6%我市低于这一比重0.7个百分点2011年金融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收入的6.91%,今年1-11月份,金融业纳税总额23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的8.8%,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是金融环境需要不断完善。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降低了金融服务效率。少数银行间存有“拉存款”等恶性竞争现象。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较少,金融服务水平尚需进一步提升。部分中小企业对民间融资需求旺盛,民间融资利率走高,加重了企业利息负担,存在风险隐患,且易吸引企业不做主业而将资金用于放贷,造成产业空心化和就业岗位减少。另外,个别企业和个人缺乏诚信意识,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制约了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积极性,影响了全市金融生态环境。

四、几点建议

(一)着力扩大信贷投放,确保经济稳增长。随着我市“四三二一”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2013年全市实体经济尤其是县域贷款需求仍将持续增长。全市各金融部门和机构要突出重点,确保大项目、好项目的资金需求,加大在建续建重点项目的信贷投入,推进我市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抓住上级金融部门向沂蒙革命老区政策倾斜机遇,力争在明年的信贷投放中体现出对我市差别性、区域性的信贷规模安排。各金融部门和机构要做好信贷项目策划与报批,深入挖掘信贷增长点和承贷主体,主动帮助企业策划储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的项目,向上争取信贷规模。适度下放县级支行贷款管理权限,扩大县域信贷市场份额。各级政府及经济主管部门要抓好项目落地,积极协调解决项目相关手续问题,做好银企签约资金投放情况调度,努力提高银行资金到位率,推动项目资源优势转化为资金优势,促进经济增长。

(二)优化信贷投向,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有关要求,优化信贷投向,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促进经济运行质量提升。要围绕产业、价值、财税“三个链条”,高效调配资金,促进三年倍增任务的圆满完成。建议将纳税等贡献情况作为审核项目、考核企业的重要指标,加大对财税贡献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能耗低、无污染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促进创新驱动。引导金融机构更加关注科技型企业,帮助发展前景好的科技型企业突破资金瓶颈制约;适应新型工业技术密集、缺乏担保抵押品的特点,从注重企业财务指标、担保抵押等硬性指标转变为充分参考新型技术、项目前景等软性信息,提高一线市场人员评估在信贷决策中的权重。三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强利率、汇率政策市场化引导和涉外企业外汇等业务培训,为临沂商城国际化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顺应现代服务业网络信息化趋势,积极创新开展符合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服务业企业多样化需求。

(三)努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我市中小企业居多,必须把破解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作为主攻方向。一要加强政策引导。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指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建立健全小微企业信贷财政补偿机制,提高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的积极性。二要加强产品创新。各金融机构要加强小微企业经营特点分析,积极开发适合小微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推广仓单存货、应收账款、营业场所租赁权等质押形式,扩大担保物范围,化解“两证”(土地证、房产证)不全企业融资难题。三要引导中小企业实现规范管理。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指导,定期举办管理人员培训班,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管理机制,对达到标准的企业重点扶持。四要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作,逐步扩大小微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等发行规模。引导市级担保公司拓展县域担保、再担保业务,探索发展中小企业互助担保组织,进一步完善县域担保体系。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三农”金融服务。继续加大支农贷款奖励比重,支持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围绕农业现代化,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涉农全产业链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种养大户的信贷扶持。结合农村实际,积极拓展农村产权抵押范围,充分满足农村各类经济实体的信贷资金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协调上级有关部门进一步支持我市发展各类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不断增强农村金融市场功能。

(五)壮大金融产业,提升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度。金融业属高税行业,相对于房地产业,税收更加持续稳定,壮大金融产业,对于提高全市经济发展的总量和质量具有重大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有关扶持政策,鼓励金融企业做大做强,提高金融业增加值在服务业增加值、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及区域性总部落户我市,着力引进财会、评估、审计等与金融业相关的服务企业,提升配套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增强金融产业聚集效应,打造金融业税收支柱,带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六)深化改革创新构建区域现代金融体系。构建健全的、有活力的区域现代金融体系,是地方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要按照十八大报告关于深化金融改革、推进金融创新的要求,逐步健全完善全市现代金融体系一是优化银行机构布局。加强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研究,引导银行采取差异化战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形成多层次、差异化的银行经营格局,避免过度竞争,充分激活金融资源。二是推动民营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深挖民间融资潜力,深入推进民间融资规范管理试点工作,借鉴温州金融改革经验,引导民间融资“阳光化”运行。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政策,促进民营金融机构规范健康发展。三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企业通过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发展证券、期货等金融机构,逐步形成互为补充、良性竞争的区域现代金融体系。

(七)不断优化金融环境,实现县域经济与金融业的协调发展。在促进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实现经济、金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一是建立银政企信息沟通长效机制建立经济主管部门与金融部门信息双向交流机制,实现资金需求、生产经营、市场信息与信贷政策、金融产品、金融信息的有效对接,提高信贷配置效率。二是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建立健全跨县域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强化金融风险事前预判和防范。规范引导民间融资,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典当行等非银行融资机构的监管,依法打击高利贷、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构建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大环境。发挥“全国文明城市”优势,加大金融政策、社会诚信宣传力度和诚信环境治理力度,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把信用建设延伸到县域经济各个方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