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人大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会议公报>>常委会公报>>正文

临沂市人大城环资委关于全市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3年11月08日

—— 2013627日在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临沂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城环资委主任委员   沈孝生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计划安排,城环资委于65日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冯安带队,以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社区建设的进展情况为重点进行了专题调研,对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出了建议。

 

 

近年来,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推进顺利,成效显著。至2012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达51.3%。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我市坚持统筹规划、科学构建,分层次,全面推进,已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四级结构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其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目前,全市共规划新型农村社区1244个,已建成256个,在建545个,新开工132个。今年以来,全市已启动农村住房集中建设项目261个,开工建设49552户,占年度计划的54%,实施危房改造6985户,占年度计划的35%。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过程中,通过修订完善总体规划,顺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越来越多的社区在建设新型居住社区的同时,重视同步建设产园区。目前全市正在实施“两区同建”的社区有104个,共配套产业园区规划建设114个,其中农业产业园区49个,工业产业园区47个,服务业产业园区18个。园区建成后,总产值将达1087亿元,将直接带动农民就业24万余人。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过程中,各级领导重视,政策措施逐步配套,贯彻实施有力,资金使用到位、管理逐步完善规范。在具体操作政策过程中坚持民主、透明、公开、公正,受到群众欢迎。

 

 

本次调研重点围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如何实现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进入社区后,如何适应生产、生活方式和就业模式的转变,确保收入持续增长;如何推动城镇生产要素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同步发展”等内容,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访问、听取汇报、组织座谈等形式,对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中,实地察看了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临沭县的5个新型农村社区,听取了市住建委、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沭县及市国土局、规划局和农委关于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

调研情况表明,如何顺利实现新型农村社区产业转型升级,居民充分就业、收入稳定增长,既是迫在眉睫的新课题,更是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两区同建”是通过农村社区和农村产业园区同步建设,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和农村经济集约发展,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两个转变”,从而实现农村管理模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业规模经营三大变革,最终构建起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本次调研的部分新型农村社区,从社区规划、建设,到农村产业园区建设以及劳动力就业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具体实践。

例如,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芝麻墩街道皇山社区,规划集聚了徐家村、指挥庄、司家岭、埠前店4个村居4000余户、8500余人。社区原有土地已基本全部转化为工业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居民就业面临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新形势。20054月规划建设居民楼123栋,总建筑面积74.3万平方米,已竣工51.5万平方米。目前,该社区居民就业结构、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已充分就业:一是就地转化一部分人。近年来,将培训与创造就业岗位相结合,培训就业人员2000名,推荐1800名适龄人员到附近企业工作。二是发展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吸纳就业。通过农贸批发市场、物业管理公司,转移就业1000余人;通过惠客多超市等120余家沿街商业网点,吸收就业人员500人。三是鼓励自谋职业闯出一部分人。对就业能力强的居民进行技术培训,鼓励他们在市场就业。社区在外自主创业人员近200人,涉及建筑、工程机械制造、钢材销售加工、蔬菜物流等多个行业。社区规划建设了小工业园,容纳小企业98家,解决就业岗位1500人。通过招商引资,已安置日月城、文化硅谷、博物馆等诸多招商引资项目。社区农贸市场占地80,经营面积47000m2建有各种沿街门头63个,入场经营户320多家,摊位个数达500多个,辐射半径2000公里,年交易量达750万吨,年交易额达70亿元,带动就业人数达2000人,社区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上

再例如,临沭县临沭街道前官庄社区。这个社区由邢官庄、李官庄、邰官庄三个村2300人合并而成,居民集中居住后,还有耕地3500亩。该社区结合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建设居民楼7栋、老年房96户。社区利用旧村拆迁复垦土地,建设花卉产业园区,一期120亩,建设高温大棚38座,主要栽植非洲菊、香水百合,年产鲜切花2000万只,从业人员80人,带动社区居民人均增收1800多元;二期400亩已完成规划和土地流转,正在建设中。社区成立了清河湾花卉种植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兰旗花卉公司为依托,以清河湾合作社为平台,成立鲜切花合作社,为种植户提供种苗、技术、销售一条龙服务。通过发展产业园区,农民一份土地有了三份收入,即:土地流转一份收入;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一份收入;其他劳动力在产业园区打工一份收入。2012年该社区人均收入达到8600元。该社区在原有社区办公楼基础上,投资70万元,建设了88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内设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卫生室、警务室、银行代办点、妇女儿童活动之家等便民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综合性、社会化的便捷、优质、高效服务。

本次调研,还选取了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朝阳街道朝阳社区、临沭县店头镇永安社区、临沭街道桃官社区。他们在产城融合、土地流转、两区同建等方面也都进行了有益探索。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临沭县几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实际情况,一手抓居住区建设,一手抓产业园区建设,有效地解决了人往哪里去、生产怎么搞等一系列新问题,初步呈现出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高效生态循环生产的新局面一是集约利用了土地。调查结果证明,通过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可节约农村建设用地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临沭县今年实施的15个试点社区共涉及16个增减挂项目区,拆迁总规模3000亩,可腾出挂钩指标2249亩。二是整合了资源。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推动了部分自然村和行政村落的合并,扩大了人口聚集规模,有利于支农资金集中使用,实现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三是改善了环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了“五化”(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八通”(通水、电、暖、气、油路、宽带、电话、有线电视),彻底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环境状况。四是完善了功能。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功能完备,“八有” 场所健全(有幼儿园、小学、敬老院、卫生室、警务室、超市、文化广场、社区服务中心),各种服务设施和功能于一体,为农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五是变革了农村生产经营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农民到当地专业合作组织和二、三产业就业创收,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同时也推动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改革创新。

 

 

从调研的情况了解到,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建设推进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配套跟进相关工作措施。

(一)注重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要抓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个结合点,推动新农村建设向城镇化衔接,城镇化向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衔接。要在规划修编中进一步提升规划水平,着眼于长期、可持续、高水平。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突出城乡规划统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推动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充分考虑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应当满足农村现代化、农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需要的用地、农田水利设施、林业等综合配套,以及农产品深加工、商品流通、工商贸易等产业园区综合配套,搞好同步规划。保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做到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严格执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依法查处违规建设行为。

(二)提升社区居民的技能和素质。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系统培训农民技能、提升个体素质、增加生产技能的重要性,把农民就业培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组织,积极引导社区居民更新观念、提高素质,不断适应新的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教育,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生活观念。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宣传,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认知、认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好处,形成农民群众踊跃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的浓厚氛围。

(三)加快推进“两区”同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重在提升质量,优化布局,坚持以人为本。要重点实施好设施配套,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搞好商业服务设施配套,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和档次,让居民真正享受到与城镇同质化服务。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规模经营。有序引导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继续做好现代农业招商这篇文章,引进知名企业,导入新兴产业要素,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

    四)积极培育和扶持新型生产组织业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引导,科学组织,尽快建立新型城镇化推进后的新型生产组织业态,以培育新的税源,壮大乡镇(街道)财源,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培育新的生产组织和引进投资开发相结合,鼓励和支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新型农村合作组织,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深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等,鼓励广大农民积极从事交通运输、建材加工、房屋建筑等行业;积极引入外来投资,发展园区经济,优化农业结构,让社区居民有新的就业门路和稳定的收入来源。

(五)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扶持力度继续制定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和导向作用。有效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地生财,借地发展,逐步扩大挂钩范围和规模。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好各级财政支农、涉农资金,集中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使用好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逐步建立起多元投入机制。继续简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申报审批程序,配套跟进农民的土地流转、农地征收、农村林权、房屋产权、户籍、就业、养老、低保等改革,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方面的保障。

(六)健全社区管理考核长效机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既要积极引导,着力推动;又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以点带面,梯次推进,让农民在生产、生活方式上有自我选择的空间,切实体现人的城镇化。积极推行城镇化建设项目领导负责制,健全管理组织,创新管理机制,统筹推进社区管理工作,逐步形成运行顺畅、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把“两区同建”工作纳入对乡镇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并将建设成效作为评价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依据,强化检查督导力度,确保取得成效。


关闭